信用控制應收賬款管理的命門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管理能力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在進行應收賬款管理的過程中,公司考慮最多的是信用。一般情況下,信用分為兩類:商業信用和消費信用。當一家公司從另一家公司購買了貨物或勞務而沒有立即付款,公司之間的商業信用就發生了。而消費信用主要發生在公司把貨物和勞務銷售給消費者而沒有立即付款的時候。那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通過提高信用意識和信用管理水平,以實現快速收款、增加現金流量、實現銷售最大化、回款最快化和壞賬最小化,這已經成為公司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的重中之重。
商業信用的N個理由
商業信用主要是針對企業之間的購售業務。在國外,大多數的商業交易都采用商業信用。在我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也越來越多地采用了信用銷售,因為信用銷售有許多便利性。
一般而言,商業信用中產生的利率低于購貨方可選擇的借款利率。同時,對于供應商而言,又高于其可獲得的短期投資利率。成功的交易使供應商成為購貨方方便又經濟的“銀行”,而購貨方則成為供應商可靠的短期投資收益來源。所以,商業信用在供應商和購貨方之間發揮了投融資的財務媒介作用,既促進了供應商產品的銷售,又為購貨方提供了短期融資。
供應商比其他的借款提供人(如銀行)能更好地知道怎樣把貨物作為抵押品處理。當付款被拖欠后,抵押品被供應商重新擁有時,對于在抵押品的生產、儲存、銷售上有專門知識的供應商來說,抵押品在供應商手中將更有價值。
供應商在日常的商業來往中積累了有關其客戶的重要信息,這其中可能包含有用來評價顧客信譽所需要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足以成為信用決策的基礎。而如果銀行作出同樣的借款決策,其成本將高于供應商。這使得供應商相對于銀行具有優勢。
供應商一般比客戶更了解兩產品質量。如果供應商愿意向購買產品的客戶提供信用,將向其傳達關于產品質量的積極信號。商業信用能提供廉價的強制性的產品質量保證。如果產品質量可以接受,客戶將準時付款;如果產品質量很差,顧客將會退貨并拒絕付款。當然,供應商可以提供產品質量擔保,但當顧客已經付款后再來實施,既昂貴又花時間。
通常貨物從供應商到客戶,必須經過運送(如通過鐵路、公路、海上和空中的運輸部門)等中間環節,如果要求在銷售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付款是不現實的。通過向最終的購買者提供信用,付款機制經過了銷售過程中的所有代理機構,只要求最終的購買者向最初的銷售商一次付款,簡化了付款流程,為購售雙方提供了便利。
有時,在購貨時付款并不方便。攜帶大量的現金增加了遭劫以及丟失或錯放現金的可能性。方便和安全對于商業顧客和零售顧客都很重要,這里,心理安全也相當重要,尤其是在零售層次上。大多數的零售商都知道,如果顧客必須用現金或支票而不是用信用付款,他們可能會減少購買。
信用缺失弊端凸顯
存在即為合理,信用的存在也不例外。據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經營者已經認識到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誠信是企業合作的基礎。但我國的信用現狀并不容樂觀。
1.我國企業信用缺失現象嚴重,已經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
中國企業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于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二個百分點。具體說,中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為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由于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損失以及發現的腐敗損失等。以上數據表明:我國企業的信用狀況處在一個相當低下的狀態,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更加不理想。因此,提高企業的思想認識,樹立以誠信為本,加強企業的信用管理,已迫在眉睫。
2.信用缺失使企業間交易成本提高。
在我國,大多數人把信用等同于銀行信用。其實,相比銀行信用而言,工商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更為基本,信用危機在此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目前,規范化的商業信用,如商業票據在我國的使用十分有限。據粗略計算,1995年全國的結算量約相當于企業存款余額的11倍,而美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商業票據年結算量就已經是企業活期存款余額的3300倍。商業匯票作為商業票據中主要的信用工具,只在煤、電、冶金、鐵道、化工等五大行業和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才有使用。1997年,我國商業匯票年度發生額為4600億元,僅相當于當年末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6.1%。
據分析,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間的逾期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在我國,這一比率高達5%以上,且呈逐年增長勢頭。涉及信用的經濟糾紛、債權債務案件以及各種詐騙案件大量增加。1998年全國法院受理的經濟糾紛和債權債務民事糾紛案件為289萬件,約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
在幾次全國性商品交易會上,很多國內企業寧愿放棄大量訂單和客戶,也不肯采取客戶提出的信用結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發展。歐美國家中,企業間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80%以上,純粹的現金交易方式已越來越少。這表明信用危機已阻礙了經濟活力的產生。
信用控制已經刻不容緩
在我國,企業信用管理缺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企業現在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大都采取了相關舉措,比如:設置信用部門或者明確相關部門的信用管理職能,制定信用管理目標和政策,對應收賬款加強監管和催收的力度等。
1.從多種渠道收集信用信息,建立客戶信用資料檔案
信用部門集中保存并及時更新客戶信息,不能再零散無序。這些資料應該包括企業與銀行及主要客戶交往的歷史資料,主要有客戶的基本信息、近期的財務報表、開戶銀行的證明,以及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已公布的一些信用等級、信用申請表、營業執照復印件、信用調查報告、合同或訂單、付款記錄及往來信函、客戶以前的付款歷史(如果以前曾給予信用)、來自銷售代理和其他雇員的信息等。建立這些完整的檔案亦可防止因業務人員的離職而導致客戶資源流失的情況。信用部門應逐步完善自身對客戶的信用評估職能,根據已收集的信用資料,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
2.制定嚴格統一的信用政策,并在企業信用部門內部嚴格執行
從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款政策三方面制定企業的信用政策。在制定時,應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成本收益原則和客戶信用狀況,制定出準確、規范的信用政策。在信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嚴格按信用等級對客戶執行不同的信用標準,同時要根據客戶信用狀況的動態變化隨時調整對其的信用額度,從動態上保持信用政策執行的一貫性。另外,在信用政策制定時,要區別對待不同產品,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信用政策。
- 上一篇:企業戰略內涵兼評藍海戰略
- 下一篇:企業發展出路:建立掘金隧道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